今藝術&投資 369期 / 2023年6月號
內容簡介
本期主題:台灣建築美學的探問 從威尼斯建築雙年展、X-site到建築中心
------
台灣從2000年起開始由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責,參與國際建築大展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而主責威尼斯藝術雙年展的臺北市立美術館,則自2014年起,開始以美術館戶外廣場為基地,每年公開徵選臨時性空間創作提案「X-Site計劃」,目標在於支持、培養中青世代的建築與藝術團隊,實踐其開放性與實驗性的創作計畫。在此次專題中,我們自然採訪了2023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與X-Site獲獎團隊,請他們與我們分享其展覽背後的思考。然而,經過10屆的洗禮,兩展反映了台灣什麼樣的建築美學?我們又究竟要從建築展中看見什麼樣的問題意識?建築展的展示方式、展示內容,到威雙建築展自身的發展、台灣館的回應與嘗試,乃至於我們是否需要建築博物館?抑或:我們需要的是什麼樣的建築博物館?形式美之外,建築的意義是什麼?面對建築展與實際建築發展的落差,我們的疑問遠比結論多。但也希望透過這次專題,嘗試從不同的視角尋找可能的答案,走向下一步。(企劃/編輯部)
------
台灣從2000年起開始由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責,參與國際建築大展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而主責威尼斯藝術雙年展的臺北市立美術館,則自2014年起,開始以美術館戶外廣場為基地,每年公開徵選臨時性空間創作提案「X-Site計劃」,目標在於支持、培養中青世代的建築與藝術團隊,實踐其開放性與實驗性的創作計畫。在此次專題中,我們自然採訪了2023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與X-Site獲獎團隊,請他們與我們分享其展覽背後的思考。然而,經過10屆的洗禮,兩展反映了台灣什麼樣的建築美學?我們又究竟要從建築展中看見什麼樣的問題意識?建築展的展示方式、展示內容,到威雙建築展自身的發展、台灣館的回應與嘗試,乃至於我們是否需要建築博物館?抑或:我們需要的是什麼樣的建築博物館?形式美之外,建築的意義是什麼?面對建築展與實際建築發展的落差,我們的疑問遠比結論多。但也希望透過這次專題,嘗試從不同的視角尋找可能的答案,走向下一步。(企劃/編輯部)
章節目錄
◎ EDITORIAL 編輯手記
22 建築的價值觀∣嚴瀟瀟
◎ COLUMN 今專欄
24 跨領域藝術的四種模式∣耿一偉
26 寂寞的必要∣姚謙
28 「龍首」掀起的一片疑雲(下)∣洪三雄
30 讓企業挺藝文的野火燎原∣簡秀枝
◎ MISSING PIECES 名單之後
32 爬一座山──片山仙羽與《高山爽秋》∣黃博鈞
◎ ARTIST 藝術家
34 象由心生,形由線成 鄭麗雲的藝術創作之路∣簡秀枝
40 滲入肌理的風景 羅伯特.萊曼與梅瑞爾.瓦格納藝術方法的交錯與分叉∣嚴瀟瀟
44 維度轉向.感知轉向:奧立佛.比爾的藝術創作∣朱貽安
◎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
48 海洋作為記憶所棲之處 安傑爾.奧特羅的記憶美學∣柯念璞
◎ FEATURE 專題企畫
56 台灣建築美學的探問 從威尼斯建築雙年展、X-site到建築中心∣編輯部
58 多重想像與行動之下的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嚴瀟瀟
62 2023 X-site:途中 從單點觸覺走向五感體驗∣朱貽安
64 建築雙展投射的台灣建築美學再思考 在真實與藝術的想像間尋找機會──專訪曾成德教授∣朱貽安
70 我們需要一個未知的場域∣曾令理
73 別讓「在地」價值觀淪為口號∣呂欽文
76 邊界與跨界:建築的典藏與展示詮釋∣沈孟穎
◎ OBSERVATION 藝點觀察
82 從「傾聽」談複調歷史的必要性 策展人蔡明君、藝術家王榆鈞談「2023綠島人權藝術季」∣陳思宇
84 關於(真)生活的多種取徑 「仿真生活」的展覽敘事與複義∣林芷筠
86 雕刻庭園的台灣受容:朱銘美術館與箱根雕刻之森∣劉錡豫
90 2023年第一季藝術市場總結∣Artprice.com
◎ SPOTLIGHT 藝壇注目
92 米類.瑪法琉的圖紋印記 「Ku inlrangan色彩60°─米類.瑪法琉藝術創作個展」∣周郁齡
96 邊界消彌 安卓畫廊「具象的抽象」∣林芷筠
98 不是神只是塵 王韞琛德薩畫廊個展「超極樂園」∣Ellen W.
◎ ART FAIR 藝博會直擊
100 挑戰藝術與設計的界線 「RE:AND藝術設計博覽會」∣陳思宇
◎ ART SCENES 展覽選介
102 跨媒體山水的再現與敘事 談「以『山』為名:科技與藝術交錯下的當代地景」∣劉辰岫
22 建築的價值觀∣嚴瀟瀟
◎ COLUMN 今專欄
24 跨領域藝術的四種模式∣耿一偉
26 寂寞的必要∣姚謙
28 「龍首」掀起的一片疑雲(下)∣洪三雄
30 讓企業挺藝文的野火燎原∣簡秀枝
◎ MISSING PIECES 名單之後
32 爬一座山──片山仙羽與《高山爽秋》∣黃博鈞
◎ ARTIST 藝術家
34 象由心生,形由線成 鄭麗雲的藝術創作之路∣簡秀枝
40 滲入肌理的風景 羅伯特.萊曼與梅瑞爾.瓦格納藝術方法的交錯與分叉∣嚴瀟瀟
44 維度轉向.感知轉向:奧立佛.比爾的藝術創作∣朱貽安
◎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
48 海洋作為記憶所棲之處 安傑爾.奧特羅的記憶美學∣柯念璞
◎ FEATURE 專題企畫
56 台灣建築美學的探問 從威尼斯建築雙年展、X-site到建築中心∣編輯部
58 多重想像與行動之下的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嚴瀟瀟
62 2023 X-site:途中 從單點觸覺走向五感體驗∣朱貽安
64 建築雙展投射的台灣建築美學再思考 在真實與藝術的想像間尋找機會──專訪曾成德教授∣朱貽安
70 我們需要一個未知的場域∣曾令理
73 別讓「在地」價值觀淪為口號∣呂欽文
76 邊界與跨界:建築的典藏與展示詮釋∣沈孟穎
◎ OBSERVATION 藝點觀察
82 從「傾聽」談複調歷史的必要性 策展人蔡明君、藝術家王榆鈞談「2023綠島人權藝術季」∣陳思宇
84 關於(真)生活的多種取徑 「仿真生活」的展覽敘事與複義∣林芷筠
86 雕刻庭園的台灣受容:朱銘美術館與箱根雕刻之森∣劉錡豫
90 2023年第一季藝術市場總結∣Artprice.com
◎ SPOTLIGHT 藝壇注目
92 米類.瑪法琉的圖紋印記 「Ku inlrangan色彩60°─米類.瑪法琉藝術創作個展」∣周郁齡
96 邊界消彌 安卓畫廊「具象的抽象」∣林芷筠
98 不是神只是塵 王韞琛德薩畫廊個展「超極樂園」∣Ellen W.
◎ ART FAIR 藝博會直擊
100 挑戰藝術與設計的界線 「RE:AND藝術設計博覽會」∣陳思宇
◎ ART SCENES 展覽選介
102 跨媒體山水的再現與敘事 談「以『山』為名:科技與藝術交錯下的當代地景」∣劉辰岫
看更多
收起來
◎ EDITORIAL 編輯手記
22 建築的價值觀∣嚴瀟瀟
◎ COLUMN 今專欄
24 跨領域藝術的四種模式∣耿一偉
26 寂寞的必要∣姚謙
28 「龍首」掀起的一片疑雲(下)∣洪三雄
30 讓企業挺藝文的野火燎原∣簡秀枝
◎ MISSING PIECES 名單之後
32 爬一座山──片山仙羽與《高山爽秋》∣黃博鈞
◎ ARTIST 藝術家
34 象由心生,形由線成 鄭麗雲的藝術創作之路∣簡秀枝
40 滲入肌理的風景 羅伯特.萊曼與梅瑞爾.瓦格納藝術方法的交錯與分叉∣嚴瀟瀟
44 維度轉向.感知轉向:奧立佛.比爾的藝術創作∣朱貽安
◎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
48 海洋作為記憶所棲之處 安傑爾.奧特羅的記憶美學∣柯念璞
◎ FEATURE 專題企畫
56 台灣建築美學的探問 從威尼斯建築雙年展、X-site到建築中心∣編輯部
58 多重想像與行動之下的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嚴瀟瀟
62 2023 X-site:途中 從單點觸覺走向五感體驗∣朱貽安
64 建築雙展投射的台灣建築美學再思考 在真實與藝術的想像間尋找機會──專訪曾成德教授∣朱貽安
70 我們需要一個未知的場域∣曾令理
73 別讓「在地」價值觀淪為口號∣呂欽文
76 邊界與跨界:建築的典藏與展示詮釋∣沈孟穎
◎ OBSERVATION 藝點觀察
82 從「傾聽」談複調歷史的必要性 策展人蔡明君、藝術家王榆鈞談「2023綠島人權藝術季」∣陳思宇
84 關於(真)生活的多種取徑 「仿真生活」的展覽敘事與複義∣林芷筠
86 雕刻庭園的台灣受容:朱銘美術館與箱根雕刻之森∣劉錡豫
90 2023年第一季藝術市場總結∣Artprice.com
◎ SPOTLIGHT 藝壇注目
92 米類.瑪法琉的圖紋印記 「Ku inlrangan色彩60°─米類.瑪法琉藝術創作個展」∣周郁齡
96 邊界消彌 安卓畫廊「具象的抽象」∣林芷筠
98 不是神只是塵 王韞琛德薩畫廊個展「超極樂園」∣Ellen W.
◎ ART FAIR 藝博會直擊
100 挑戰藝術與設計的界線 「RE:AND藝術設計博覽會」∣陳思宇
◎ ART SCENES 展覽選介
102 跨媒體山水的再現與敘事 談「以『山』為名:科技與藝術交錯下的當代地景」∣劉辰岫
22 建築的價值觀∣嚴瀟瀟
◎ COLUMN 今專欄
24 跨領域藝術的四種模式∣耿一偉
26 寂寞的必要∣姚謙
28 「龍首」掀起的一片疑雲(下)∣洪三雄
30 讓企業挺藝文的野火燎原∣簡秀枝
◎ MISSING PIECES 名單之後
32 爬一座山──片山仙羽與《高山爽秋》∣黃博鈞
◎ ARTIST 藝術家
34 象由心生,形由線成 鄭麗雲的藝術創作之路∣簡秀枝
40 滲入肌理的風景 羅伯特.萊曼與梅瑞爾.瓦格納藝術方法的交錯與分叉∣嚴瀟瀟
44 維度轉向.感知轉向:奧立佛.比爾的藝術創作∣朱貽安
◎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
48 海洋作為記憶所棲之處 安傑爾.奧特羅的記憶美學∣柯念璞
◎ FEATURE 專題企畫
56 台灣建築美學的探問 從威尼斯建築雙年展、X-site到建築中心∣編輯部
58 多重想像與行動之下的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嚴瀟瀟
62 2023 X-site:途中 從單點觸覺走向五感體驗∣朱貽安
64 建築雙展投射的台灣建築美學再思考 在真實與藝術的想像間尋找機會──專訪曾成德教授∣朱貽安
70 我們需要一個未知的場域∣曾令理
73 別讓「在地」價值觀淪為口號∣呂欽文
76 邊界與跨界:建築的典藏與展示詮釋∣沈孟穎
◎ OBSERVATION 藝點觀察
82 從「傾聽」談複調歷史的必要性 策展人蔡明君、藝術家王榆鈞談「2023綠島人權藝術季」∣陳思宇
84 關於(真)生活的多種取徑 「仿真生活」的展覽敘事與複義∣林芷筠
86 雕刻庭園的台灣受容:朱銘美術館與箱根雕刻之森∣劉錡豫
90 2023年第一季藝術市場總結∣Artprice.com
◎ SPOTLIGHT 藝壇注目
92 米類.瑪法琉的圖紋印記 「Ku inlrangan色彩60°─米類.瑪法琉藝術創作個展」∣周郁齡
96 邊界消彌 安卓畫廊「具象的抽象」∣林芷筠
98 不是神只是塵 王韞琛德薩畫廊個展「超極樂園」∣Ellen W.
◎ ART FAIR 藝博會直擊
100 挑戰藝術與設計的界線 「RE:AND藝術設計博覽會」∣陳思宇
◎ ART SCENES 展覽選介
102 跨媒體山水的再現與敘事 談「以『山』為名:科技與藝術交錯下的當代地景」∣劉辰岫
您可能會喜歡
<
>
同類型熱門書藉
-
今藝術&投資 383...
作者: 典藏藝術家庭 -
典藏古美術 383...
作者: 典藏藝術家庭 -
今藝術&投資 382...
作者: 典藏藝術家庭 -
典藏古美術 382...
作者: 典藏藝術家庭 -
典藏古美術 381...
作者: 典藏藝術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