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藝術&投資 332期 / 2020年5月號
內容簡介
對於疫情的沮喪感,從亞洲快速蔓延到整個歐美、全球,整個國際的藝文產業被狠狠地按下了巨大的暫停鍵,在錯愕之餘,許多畫廊、博物館、藝術家、藝文團體等不同的角色,都積極思考對應之策,在這個仰賴社交、互動與真實交流的產業,如何在「保持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ing)和大隔離時期,保持創作、討論和文化消費的生態循環,如何在挪用虛擬、實體的資源持續維持藝術生態最低度的運作,這些應變方式可能關於藝術圈長期低估風險管理的呼籲;可能關於畫廊如何在實體藝博會消失後,利用實體空間、搭配線上展廳,擬仿出一個可能類比博覽會的氛圍;可能關於博物館體系面對疫情困境的對應方案;商業藝術家工作室如何渡過可能沒有收入的寒冬;小型的藝術團體又如何靈活組織的調整,或是藝術家間如何創造互助的模式?
本期專題思考在疫情拉長情境底定,從突發的意外,轉向成為大規模的改變過去的生活型態,藝文界開始意識到這一切可能不只是臨時性的暫停,而是新秩序的重整。這個意識意味著,在疫情間的調整、決策、創造新的模式,關係了下個階段除了生存之外,能否適應與領先的可能,以及在過渡期之後,又有哪些嶄新的模式與思維將對未來產生久遠的影響。
本期專題思考在疫情拉長情境底定,從突發的意外,轉向成為大規模的改變過去的生活型態,藝文界開始意識到這一切可能不只是臨時性的暫停,而是新秩序的重整。這個意識意味著,在疫情間的調整、決策、創造新的模式,關係了下個階段除了生存之外,能否適應與領先的可能,以及在過渡期之後,又有哪些嶄新的模式與思維將對未來產生久遠的影響。
章節目錄
◎ EDITORIAL 編輯手記
28 媒體在疫情下的生存模式和報導角色∣張玉音
◎ COLUMN 今專欄
30 全球疫情下的藝術市場混沌未明∣王嘉驥
32 中山橋文資審議「在有跟沒有之間」∣蕭文杰
34 臨淵時代∣鮑棟
36 瘟疫與藝術∣洪三雄
38 限制期觀展者的心理活動∣姚謙
40 愛台灣,從愛台灣藝術家開始!∣簡秀枝
◎ MISSING PIECES 名單之後
42 木板浮現的油彩精靈:遇見畫家柳德裕∣鄧慧恩
◎ ART TALK 相談室
44 歐文.沃姆專訪:探向荒謬表皮下的深層內裡∣嚴瀟瀟
48 厲為閣「雲中對」 專家談藝術,危機是轉機∣謝盈盈
◎ ARTIST 藝術家
52 天氣的顏色∣迪迪耶・瑟曼
◎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
56 郭雪湖的半生流轉與其投射出的台灣藝術主體性∣陳飛豪
59 沈默與壓抑—專訪郭雪湖回顧展策展人吳超然∣朱貽安
62 為台灣藝術史書寫璀璨的一頁 尊彩藝術中心與台灣前輩藝術家,攜手相知相惜的時代∣陳菁螢
66 光環後面的傳承難題∣李孟學
◎ FEATURE 專題企畫
68 大隔離時代來臨,藝文產業的重整∣張玉音
70 藝術產業,該是正視「風險管理」的時候了!∣石隆盛
74 從「疫」情裡,看博物館的療癒功能∣黃心蓉
78 「實體展示」是線上展廳的解法,還是促使產業思考數位競爭力的契機?∣張玉音
82 藝術家的防疫策略—吳季璁與席時斌工作室專訪∣朱貽安
86 明天過後的防疫備忘錄∣黃佩蔚
◎ OBSERVATION 藝點觀察
90 成為先行者—探花的策略 進軍亞洲五週年 專訪富藝斯亞洲區副主席陳遵文與台灣區總經理顏楚紋∣朱貽安
94 「看,細菌!」:從細菌的可見與不可見談起∣李立鈞
98 當瘟疫蔓延時,那些WHO教會我們的字∣黃心蓉
102 給洪通一個藝術家的位置 洪通的出現對臺灣當代藝術起的前導效應∣黃建龍
108 重尋原初的心靈與土地:曾志偉與他的威尼斯雙年展作品《臺灣郊遊》∣阮慶岳
112 藝術市場上的KAWS狂∣Artprice.com
◎ SPOTLIGHT 藝壇注目
114 POP IN日本戰後藝術∣編輯部
◎ ART SCENES 展覽選介
118 具體派的前衛無畏∣編輯部
120 丹青樂韻,饗宴共鳴 臺北市立美術館「江賢二:回顧展」∣嚴瀟瀟
121 第五屆麗寶國際雕塑雙年獎徵件起跑 打破時空框架 乘載「無限」思維∣麗寶文化藝術基金會
28 媒體在疫情下的生存模式和報導角色∣張玉音
◎ COLUMN 今專欄
30 全球疫情下的藝術市場混沌未明∣王嘉驥
32 中山橋文資審議「在有跟沒有之間」∣蕭文杰
34 臨淵時代∣鮑棟
36 瘟疫與藝術∣洪三雄
38 限制期觀展者的心理活動∣姚謙
40 愛台灣,從愛台灣藝術家開始!∣簡秀枝
◎ MISSING PIECES 名單之後
42 木板浮現的油彩精靈:遇見畫家柳德裕∣鄧慧恩
◎ ART TALK 相談室
44 歐文.沃姆專訪:探向荒謬表皮下的深層內裡∣嚴瀟瀟
48 厲為閣「雲中對」 專家談藝術,危機是轉機∣謝盈盈
◎ ARTIST 藝術家
52 天氣的顏色∣迪迪耶・瑟曼
◎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
56 郭雪湖的半生流轉與其投射出的台灣藝術主體性∣陳飛豪
59 沈默與壓抑—專訪郭雪湖回顧展策展人吳超然∣朱貽安
62 為台灣藝術史書寫璀璨的一頁 尊彩藝術中心與台灣前輩藝術家,攜手相知相惜的時代∣陳菁螢
66 光環後面的傳承難題∣李孟學
◎ FEATURE 專題企畫
68 大隔離時代來臨,藝文產業的重整∣張玉音
70 藝術產業,該是正視「風險管理」的時候了!∣石隆盛
74 從「疫」情裡,看博物館的療癒功能∣黃心蓉
78 「實體展示」是線上展廳的解法,還是促使產業思考數位競爭力的契機?∣張玉音
82 藝術家的防疫策略—吳季璁與席時斌工作室專訪∣朱貽安
86 明天過後的防疫備忘錄∣黃佩蔚
◎ OBSERVATION 藝點觀察
90 成為先行者—探花的策略 進軍亞洲五週年 專訪富藝斯亞洲區副主席陳遵文與台灣區總經理顏楚紋∣朱貽安
94 「看,細菌!」:從細菌的可見與不可見談起∣李立鈞
98 當瘟疫蔓延時,那些WHO教會我們的字∣黃心蓉
102 給洪通一個藝術家的位置 洪通的出現對臺灣當代藝術起的前導效應∣黃建龍
108 重尋原初的心靈與土地:曾志偉與他的威尼斯雙年展作品《臺灣郊遊》∣阮慶岳
112 藝術市場上的KAWS狂∣Artprice.com
◎ SPOTLIGHT 藝壇注目
114 POP IN日本戰後藝術∣編輯部
◎ ART SCENES 展覽選介
118 具體派的前衛無畏∣編輯部
120 丹青樂韻,饗宴共鳴 臺北市立美術館「江賢二:回顧展」∣嚴瀟瀟
121 第五屆麗寶國際雕塑雙年獎徵件起跑 打破時空框架 乘載「無限」思維∣麗寶文化藝術基金會
看更多
收起來
◎ EDITORIAL 編輯手記
28 媒體在疫情下的生存模式和報導角色∣張玉音
◎ COLUMN 今專欄
30 全球疫情下的藝術市場混沌未明∣王嘉驥
32 中山橋文資審議「在有跟沒有之間」∣蕭文杰
34 臨淵時代∣鮑棟
36 瘟疫與藝術∣洪三雄
38 限制期觀展者的心理活動∣姚謙
40 愛台灣,從愛台灣藝術家開始!∣簡秀枝
◎ MISSING PIECES 名單之後
42 木板浮現的油彩精靈:遇見畫家柳德裕∣鄧慧恩
◎ ART TALK 相談室
44 歐文.沃姆專訪:探向荒謬表皮下的深層內裡∣嚴瀟瀟
48 厲為閣「雲中對」 專家談藝術,危機是轉機∣謝盈盈
◎ ARTIST 藝術家
52 天氣的顏色∣迪迪耶・瑟曼
◎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
56 郭雪湖的半生流轉與其投射出的台灣藝術主體性∣陳飛豪
59 沈默與壓抑—專訪郭雪湖回顧展策展人吳超然∣朱貽安
62 為台灣藝術史書寫璀璨的一頁 尊彩藝術中心與台灣前輩藝術家,攜手相知相惜的時代∣陳菁螢
66 光環後面的傳承難題∣李孟學
◎ FEATURE 專題企畫
68 大隔離時代來臨,藝文產業的重整∣張玉音
70 藝術產業,該是正視「風險管理」的時候了!∣石隆盛
74 從「疫」情裡,看博物館的療癒功能∣黃心蓉
78 「實體展示」是線上展廳的解法,還是促使產業思考數位競爭力的契機?∣張玉音
82 藝術家的防疫策略—吳季璁與席時斌工作室專訪∣朱貽安
86 明天過後的防疫備忘錄∣黃佩蔚
◎ OBSERVATION 藝點觀察
90 成為先行者—探花的策略 進軍亞洲五週年 專訪富藝斯亞洲區副主席陳遵文與台灣區總經理顏楚紋∣朱貽安
94 「看,細菌!」:從細菌的可見與不可見談起∣李立鈞
98 當瘟疫蔓延時,那些WHO教會我們的字∣黃心蓉
102 給洪通一個藝術家的位置 洪通的出現對臺灣當代藝術起的前導效應∣黃建龍
108 重尋原初的心靈與土地:曾志偉與他的威尼斯雙年展作品《臺灣郊遊》∣阮慶岳
112 藝術市場上的KAWS狂∣Artprice.com
◎ SPOTLIGHT 藝壇注目
114 POP IN日本戰後藝術∣編輯部
◎ ART SCENES 展覽選介
118 具體派的前衛無畏∣編輯部
120 丹青樂韻,饗宴共鳴 臺北市立美術館「江賢二:回顧展」∣嚴瀟瀟
121 第五屆麗寶國際雕塑雙年獎徵件起跑 打破時空框架 乘載「無限」思維∣麗寶文化藝術基金會
28 媒體在疫情下的生存模式和報導角色∣張玉音
◎ COLUMN 今專欄
30 全球疫情下的藝術市場混沌未明∣王嘉驥
32 中山橋文資審議「在有跟沒有之間」∣蕭文杰
34 臨淵時代∣鮑棟
36 瘟疫與藝術∣洪三雄
38 限制期觀展者的心理活動∣姚謙
40 愛台灣,從愛台灣藝術家開始!∣簡秀枝
◎ MISSING PIECES 名單之後
42 木板浮現的油彩精靈:遇見畫家柳德裕∣鄧慧恩
◎ ART TALK 相談室
44 歐文.沃姆專訪:探向荒謬表皮下的深層內裡∣嚴瀟瀟
48 厲為閣「雲中對」 專家談藝術,危機是轉機∣謝盈盈
◎ ARTIST 藝術家
52 天氣的顏色∣迪迪耶・瑟曼
◎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
56 郭雪湖的半生流轉與其投射出的台灣藝術主體性∣陳飛豪
59 沈默與壓抑—專訪郭雪湖回顧展策展人吳超然∣朱貽安
62 為台灣藝術史書寫璀璨的一頁 尊彩藝術中心與台灣前輩藝術家,攜手相知相惜的時代∣陳菁螢
66 光環後面的傳承難題∣李孟學
◎ FEATURE 專題企畫
68 大隔離時代來臨,藝文產業的重整∣張玉音
70 藝術產業,該是正視「風險管理」的時候了!∣石隆盛
74 從「疫」情裡,看博物館的療癒功能∣黃心蓉
78 「實體展示」是線上展廳的解法,還是促使產業思考數位競爭力的契機?∣張玉音
82 藝術家的防疫策略—吳季璁與席時斌工作室專訪∣朱貽安
86 明天過後的防疫備忘錄∣黃佩蔚
◎ OBSERVATION 藝點觀察
90 成為先行者—探花的策略 進軍亞洲五週年 專訪富藝斯亞洲區副主席陳遵文與台灣區總經理顏楚紋∣朱貽安
94 「看,細菌!」:從細菌的可見與不可見談起∣李立鈞
98 當瘟疫蔓延時,那些WHO教會我們的字∣黃心蓉
102 給洪通一個藝術家的位置 洪通的出現對臺灣當代藝術起的前導效應∣黃建龍
108 重尋原初的心靈與土地:曾志偉與他的威尼斯雙年展作品《臺灣郊遊》∣阮慶岳
112 藝術市場上的KAWS狂∣Artprice.com
◎ SPOTLIGHT 藝壇注目
114 POP IN日本戰後藝術∣編輯部
◎ ART SCENES 展覽選介
118 具體派的前衛無畏∣編輯部
120 丹青樂韻,饗宴共鳴 臺北市立美術館「江賢二:回顧展」∣嚴瀟瀟
121 第五屆麗寶國際雕塑雙年獎徵件起跑 打破時空框架 乘載「無限」思維∣麗寶文化藝術基金會
您可能會喜歡
<
>
同類型熱門書藉
-
今藝術&投資 383...
作者: 典藏藝術家庭 -
典藏古美術 383...
作者: 典藏藝術家庭 -
今藝術&投資 382...
作者: 典藏藝術家庭 -
典藏古美術 382...
作者: 典藏藝術家庭 -
典藏古美術 381...
作者: 典藏藝術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