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馬共的歷程
內容簡介
簡介:
在馬來西亞歷史上,馬來亞共產黨總書記陳平是最富神秘色彩的人物。
他16歲就加入了馬共,1947年起任馬共總書記至今,是世上在位最久的共產黨領導人;他曾因支援英軍抗日而獲頒有功勳章;後又因領導反抗英殖民地統治游擊戰而成為頭號通緝犯;在1989年馬、泰和馬共三方簽訂和平協議之前,他被馬來西亞警察部隊列為頭號敵人;他行蹤神秘,集合數國情報人員的力量也無法捕捉到他。
神秘的人物,總是會引起生活越過越單調的人們對他產生探究的興趣。越神秘就越有魅力。因此,半個世紀以來,馬來西亞及西方的一些跨國媒體都曾想方設法揭開他的神秘面紗。
迄今為止,陳平只在公開場合露過兩次面。第一次是1955年的華玲和談,當時筆者尚未成年,投身報界後只能從前輩的追述中去想像陳平的風采;第二次是1989年的馬、泰和馬共三方和平協議簽署儀式。筆者領著4位文字記者許春、卜亞烈、容耀群、蔡泉興和2位攝影記者葉子永、王其俊到泰南合艾採訪這歷史性大事。當時百多位各國記者雲集合艾,但沒有一位記者能爭取到專訪陳平的機會。除了鎂光燈下那平和的笑臉之外,記者們對這位老共產黨員的內心世界及過去的經歷所知極少。
自從合艾和平協議簽訂,馬共走出森林之後,過去的許多採訪禁區已變得不那麼敏感。《星洲日報》的同仁不斷通過多個渠道和人脈伸出觸角,試著向陳平傳達想要獨家專訪他的意願。
經過鍥而不舍的嘗試,1998年3月中終於得到陳平的回音:配合合艾和平協議10週年,願意接受《星洲日報》獨家專訪。儘管我們不知道有關當局會不會阻難我們會見這位馬共領袖,但我們毫無反顧和猶豫,畢竟這是新聞工作者一生難遇的採訪任務。和《星洲日報》屬同一媒體集團的《亞洲週刊》聞訊也要隨行採訪。
1998年3月23日,筆者率領5位同事蕭依釗、許春、林友順、黃永安、林寶玲及《亞洲週刊》副總編輯丘啟楓秘密赴曼谷訪問陳平。為免行蹤暴露,只有編輯部高層兩三位同事知悉我們這次的採訪計劃。
除了BBC英國廣播電視台之外,《星洲日報》是全世界第一家專訪陳平的媒體。筆者問陳平:“為什麼選擇《星洲日報》?”他答道:“《星洲日報》比較公正、比較負責、比較有公信力。”
我們在曼谷的一家三星級酒店訪問陳平。整個採訪分開兩天進行,共超過15個小時。
這位在老百姓心目中謎一樣的人物,經過近距離的接觸之後,給我們的印象是:睿智、謙和、從容淡定、發言謹慎。
第三日晚上,我們回到吉隆坡,一走出梳邦國際機場,即聽到一個令人洩氣的消息:我們秘訪陳平的行動全在馬泰兩國情報人員的嚴密監視之下。馬來西亞政治部警官還傳達了一口頭警告:對陳平的專訪,只字不能寫。
我們猜測,負責監視和保護陳平人身安全的泰國情報人員,是在我們跟陳平在酒店接頭之後即盯上了我們。
雖然收到禁令,但長期追新聞磨練出來的那種鍥而不舍的韌勁,讓我們不輕言放棄。我們決定先把訪談錄音整理出來,同時花了幾個星期時間從《星洲日報》資料室、國家檔案局、馬來亞大學圖書館搜索補充和論證資料,寫成“專訪陳平系列”。
我和同事商量了幾個方案,決定從內政部找一位精通華文的高官,請他閱讀“專訪陳平系列”。因為我們深信,凡是有智慧、有判斷力的人都應該不會建議內政部禁止這個純粹敘說故事,不攻擊任何一方,也不宣傳任何主義或政治思想的“專訪陳平系列”。大家都覺得當時的內政部副部長黃家定是內政部高官中最懂華文的人,即把文稿送到他的辦公室。幾天後,黃家定就撥電話告訴我:“‘專訪陳平系列’提到許多不為人知的事情,引人入勝,我一口氣就把它看完了!”他確認“專訪陳平系列”不會危害國家安全,而且提供了大量珍貴的史料。
黃家定答應向當時的國家總警長丹斯里拉欣諾轉達我們的上訴信及“專訪陳平系列”文稿,並附帶了他的推薦語。大約兩星期後,黃家定捎來了好消息:內政部和警察總部准許《星洲日報》刊載“專訪陳平系列”,惟須全文照登。據我們探悉,負責審稿的政治部官員,沒有刪改一個字,也不准我們在刊登時加入任何字眼。
幾經波折,《星洲日報》終得於1998年6月19至28日刊載“專訪陳平系列”,比《亞洲週刊》慢了一步。
“專訪陳平系列”獲得各方熱烈的響應。許多讀者,包括一些歷史和政治學者要求我們報導警方的說話和記載,以呈現比較全面和完整的馬共鬥爭史實。
一個多月後,我率領同事蕭依釗、許春、鄭丁賢、林友順、黃永安、蕭妙發到警察總部專訪大馬總警長丹斯里拉欣諾。在場的還包括多位高階警官和反共專家。
“專訪拉欣諾系列”於1998年8月14至23日在《星洲日報》刊載。這個系列同樣得到各方的注意和重視。
本書收集了上述兩個專訪系列、馬共風雲人物的特寫、對馬共成員走出森林後定居之處和近況的報導以及其它一些相關的報導文章。
《青山不老》不是一本歷史書。《青山不老》只是嘗試提供單調、刻板的官方說詞與馬共領袖回憶錄以外的另種聲音。
《青山不老》的特點在於──一群新聞工作者從中立的角度,儘量客觀地呈現馬共歷史的點滴和片段。但它不是嚴謹的學術著作,不可能呈現完整的馬共歷史面貌,只能期望它填補部分的“歷史的空白”。
其實,目前最關鍵的還在於──歷史是怎樣經由思想的暗流使我們在平庸的日子裡變得更加明智。
2004年2月1日
劉鑑銓──星洲日報集團編務總監
目錄:
輯一 陳平獨家專訪
輯二 拉欣諾獨家專訪
輯三 填補歷史的空白
輯四 人物篇
內文摘錄:
歷史捉弄了一代人
歷史的發展規律,是不為人們的主觀意志而轉移的。
而歷史就像那滾滾長河;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歷史的命運,曾把馬來亞共產黨推上了我國的政治舞台中央;現在卻讓它孤寂地退居一隅。
不論史學家將來怎樣評斷它的功過,馬來亞共產黨自始至終都蒙上了神祕的面紗。這是因為馬共成員長期以來潛伏在森林裡打游擊,或在城鄉搞地下群眾活動。當局公開給他們貼上“恐怖分子”的標簽,更激發了人們對馬共的強烈好奇。
馬共的最高領袖,即總書記陳平,在老百姓心目中更是謎一樣的神奇人物。
全世界的媒體都一直在追尋這位行蹤神祕的馬共領袖,以期發掘出轟動的獨家消息。
這位流放國外數十年,也沉默了數十年的風雲人物,1998年在泰國首都曼谷,接受了《星洲日報》的獨家專訪。
為了能從這位世界上任期最久的共產黨總書記身上揭開更多的世紀之謎和歷史懸案,當時的《星洲日報》集團總編輯劉鑑銓率領副總編輯許春、副總編輯蕭依釗、高級專題作者黃永安及專題記者林寶玲,在兩天裡對陳平進行了超過15小時的訪談,連珠砲式的問題,相近於疲勞轟炸,可是當年74歲的陳平,卻從容不迫,有條不紊地回答各種問題,即使在面對一些非常尖銳的問題時,他也能淡定應對。
陳平毫不避諱地分析當年馬共未能取得政權的內在和外在因素。他認為,馬共在日本投降後,原可以像印尼和越南共產黨一樣取得政權,當時“馬共的公開和祕密隊伍總共一萬多人,而印尼和越南宣佈獨立的力量才幾百人。”功虧一簣的原因是:以華人為主的馬共未能爭取到馬來族和印度族民族主義分子的支持,無法建立包括各民族在內的廣泛統一戰線,終致被邊緣化。
少了一千人的力量
英國人在緊急狀態時期集中打擊馬來人民族主義者。陳平揭露:“英國人把跟我們有關係的馬來人抓去了一千人,使到我們在發展馬來游擊隊方面受到很大的阻力,而華裔主要干部一個也沒有被抓到。如果那一千人沒有被抓去,局面將會不同。”
此外,中蘇反目成仇,越南進侵柬埔寨,都使到東南亞形勢不利於馬共奪取政權。
馬共的內在致命傷,是當時的總書記萊特。陳平說:“如果不是萊特長期領導,日本投降後,馬共會宣佈馬來亞獨立,萊特這個內奸對馬來亞的獨立進程造成嚴重的損害。”
陳平指出,萊特是英國、法國和日本的“三重間諜”。英法在30年代中期,派萊特冒充共產國際(第三國際)特派員,潛進馬共中央13年,其中8年當總書記。日本侵佔馬來亞後,萊特被日本人收買為間諜,出賣了大批馬共幹部和抗日群眾。陳平估計至少有100個馬共高級幹部因他密報而被殺。
日本投降後,萊特重投英國懷抱,他不僅向英國提供情報導致許多馬共成員傷亡,還利用總書記的職權改變馬共的策略,牽制馬共奪權的機會。
陳平揭露,1947年,萊特在曼谷的一場由中共海外支部的華僑或泰共的華裔黨員執行的“烏龍逮捕行動”中喪生,這項行動並非由陳平或馬共中央下的命令。
陳平強調:“馬共並不全然失敗,馬共最大的成就是把英國人趕出馬來亞。有人認為英國被迫提前10年,甚至25年讓馬來亞聯合邦獨立。”
而且在日軍侵入馬來半島時,英軍依賴馬共游擊隊牽制日軍,因此陳平在戰後獲英皇授勳,但後來馬共為了反殖民主義展開抗英鬥爭,英國人不但收回勳章,而且還將他列為第一號敵人,懸賞新幣25萬元通緝他。
對於1955年華玲會談的失敗及1989年合艾和平協議的簽訂,陳平堅持:“我們決不投降,我們終於換得體面的和平協議。”
他再三強調:“馬共是在不失尊嚴之下停止戰鬥。”他重申自己於1989年公開講過的話,通過和談達成結束41年武裝鬥爭的協議,是一項“光榮的和解”,基於互諒互讓的精神達成的和解,既“對三方都公平合理”,也將對馬來西亞及泰國邊境地區的繁榮和穩定作出重大的貢獻。
讚美馬哈迪高瞻遠矚
不過,對於合艾和平協議的終於達致,陳平稱讚首相拿督斯里馬哈迪高瞻遠矚,為和談掃除障礙。
為了不讓事情複雜化,陳平非常謹慎地避免評論馬、新兩國現政府或領導人,反而肯定馬來西亞在各方面取得的成就。他也肯定東合的作用:“東合基本上是成功的。東合應成為強而有力的經濟體,團結合作,一致對外。此外,各國都應該發展民主,改善民生,縮小貧富差距。”
陳平生於1924年,本名王文華。16歲時加入馬共,1947年出任總書記至今。回首來時路,他神情淡泊,無怨無悔,仿彿是一個看透世情的老僧。
陳平如今唯一的願望是重返故鄉。馬共停止戰鬥擁抱和平已逾10年,兩鬢白霜的他卻依然望斷家園。少小離家老大不能回,漂泊異鄉情何以堪?
如果命運不是宿命,歷史的選擇,讓陳平及整整一代的共產黨人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採訪陳平的時候,正是英軍頒佈緊急狀態法令,統治馬來亞50週年,也是馬共展開武裝抗英鬥爭50周年,而明年則是合艾三方和平協議10週年。對於這樣的歷史事件及其對現代局勢的影響,新聞工作者如果繼續視若無睹的話,將愧對讀者。《星洲日報》總編輯劉鑑銓這次親自率領由老中青三代記者組成的採訪團專訪陳平,目的是要這幾位由不同時代、不同教育背景出身的新聞工作者從不同的角度去提問和報導,以期為讀者描繪出更全面、更客觀的圖景。
在馬來西亞歷史上,馬來亞共產黨總書記陳平是最富神秘色彩的人物。
他16歲就加入了馬共,1947年起任馬共總書記至今,是世上在位最久的共產黨領導人;他曾因支援英軍抗日而獲頒有功勳章;後又因領導反抗英殖民地統治游擊戰而成為頭號通緝犯;在1989年馬、泰和馬共三方簽訂和平協議之前,他被馬來西亞警察部隊列為頭號敵人;他行蹤神秘,集合數國情報人員的力量也無法捕捉到他。
神秘的人物,總是會引起生活越過越單調的人們對他產生探究的興趣。越神秘就越有魅力。因此,半個世紀以來,馬來西亞及西方的一些跨國媒體都曾想方設法揭開他的神秘面紗。
迄今為止,陳平只在公開場合露過兩次面。第一次是1955年的華玲和談,當時筆者尚未成年,投身報界後只能從前輩的追述中去想像陳平的風采;第二次是1989年的馬、泰和馬共三方和平協議簽署儀式。筆者領著4位文字記者許春、卜亞烈、容耀群、蔡泉興和2位攝影記者葉子永、王其俊到泰南合艾採訪這歷史性大事。當時百多位各國記者雲集合艾,但沒有一位記者能爭取到專訪陳平的機會。除了鎂光燈下那平和的笑臉之外,記者們對這位老共產黨員的內心世界及過去的經歷所知極少。
自從合艾和平協議簽訂,馬共走出森林之後,過去的許多採訪禁區已變得不那麼敏感。《星洲日報》的同仁不斷通過多個渠道和人脈伸出觸角,試著向陳平傳達想要獨家專訪他的意願。
經過鍥而不舍的嘗試,1998年3月中終於得到陳平的回音:配合合艾和平協議10週年,願意接受《星洲日報》獨家專訪。儘管我們不知道有關當局會不會阻難我們會見這位馬共領袖,但我們毫無反顧和猶豫,畢竟這是新聞工作者一生難遇的採訪任務。和《星洲日報》屬同一媒體集團的《亞洲週刊》聞訊也要隨行採訪。
1998年3月23日,筆者率領5位同事蕭依釗、許春、林友順、黃永安、林寶玲及《亞洲週刊》副總編輯丘啟楓秘密赴曼谷訪問陳平。為免行蹤暴露,只有編輯部高層兩三位同事知悉我們這次的採訪計劃。
除了BBC英國廣播電視台之外,《星洲日報》是全世界第一家專訪陳平的媒體。筆者問陳平:“為什麼選擇《星洲日報》?”他答道:“《星洲日報》比較公正、比較負責、比較有公信力。”
我們在曼谷的一家三星級酒店訪問陳平。整個採訪分開兩天進行,共超過15個小時。
這位在老百姓心目中謎一樣的人物,經過近距離的接觸之後,給我們的印象是:睿智、謙和、從容淡定、發言謹慎。
第三日晚上,我們回到吉隆坡,一走出梳邦國際機場,即聽到一個令人洩氣的消息:我們秘訪陳平的行動全在馬泰兩國情報人員的嚴密監視之下。馬來西亞政治部警官還傳達了一口頭警告:對陳平的專訪,只字不能寫。
我們猜測,負責監視和保護陳平人身安全的泰國情報人員,是在我們跟陳平在酒店接頭之後即盯上了我們。
雖然收到禁令,但長期追新聞磨練出來的那種鍥而不舍的韌勁,讓我們不輕言放棄。我們決定先把訪談錄音整理出來,同時花了幾個星期時間從《星洲日報》資料室、國家檔案局、馬來亞大學圖書館搜索補充和論證資料,寫成“專訪陳平系列”。
我和同事商量了幾個方案,決定從內政部找一位精通華文的高官,請他閱讀“專訪陳平系列”。因為我們深信,凡是有智慧、有判斷力的人都應該不會建議內政部禁止這個純粹敘說故事,不攻擊任何一方,也不宣傳任何主義或政治思想的“專訪陳平系列”。大家都覺得當時的內政部副部長黃家定是內政部高官中最懂華文的人,即把文稿送到他的辦公室。幾天後,黃家定就撥電話告訴我:“‘專訪陳平系列’提到許多不為人知的事情,引人入勝,我一口氣就把它看完了!”他確認“專訪陳平系列”不會危害國家安全,而且提供了大量珍貴的史料。
黃家定答應向當時的國家總警長丹斯里拉欣諾轉達我們的上訴信及“專訪陳平系列”文稿,並附帶了他的推薦語。大約兩星期後,黃家定捎來了好消息:內政部和警察總部准許《星洲日報》刊載“專訪陳平系列”,惟須全文照登。據我們探悉,負責審稿的政治部官員,沒有刪改一個字,也不准我們在刊登時加入任何字眼。
幾經波折,《星洲日報》終得於1998年6月19至28日刊載“專訪陳平系列”,比《亞洲週刊》慢了一步。
“專訪陳平系列”獲得各方熱烈的響應。許多讀者,包括一些歷史和政治學者要求我們報導警方的說話和記載,以呈現比較全面和完整的馬共鬥爭史實。
一個多月後,我率領同事蕭依釗、許春、鄭丁賢、林友順、黃永安、蕭妙發到警察總部專訪大馬總警長丹斯里拉欣諾。在場的還包括多位高階警官和反共專家。
“專訪拉欣諾系列”於1998年8月14至23日在《星洲日報》刊載。這個系列同樣得到各方的注意和重視。
本書收集了上述兩個專訪系列、馬共風雲人物的特寫、對馬共成員走出森林後定居之處和近況的報導以及其它一些相關的報導文章。
《青山不老》不是一本歷史書。《青山不老》只是嘗試提供單調、刻板的官方說詞與馬共領袖回憶錄以外的另種聲音。
《青山不老》的特點在於──一群新聞工作者從中立的角度,儘量客觀地呈現馬共歷史的點滴和片段。但它不是嚴謹的學術著作,不可能呈現完整的馬共歷史面貌,只能期望它填補部分的“歷史的空白”。
其實,目前最關鍵的還在於──歷史是怎樣經由思想的暗流使我們在平庸的日子裡變得更加明智。
2004年2月1日
劉鑑銓──星洲日報集團編務總監
目錄:
輯一 陳平獨家專訪
輯二 拉欣諾獨家專訪
輯三 填補歷史的空白
輯四 人物篇
內文摘錄:
歷史捉弄了一代人
歷史的發展規律,是不為人們的主觀意志而轉移的。
而歷史就像那滾滾長河;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歷史的命運,曾把馬來亞共產黨推上了我國的政治舞台中央;現在卻讓它孤寂地退居一隅。
不論史學家將來怎樣評斷它的功過,馬來亞共產黨自始至終都蒙上了神祕的面紗。這是因為馬共成員長期以來潛伏在森林裡打游擊,或在城鄉搞地下群眾活動。當局公開給他們貼上“恐怖分子”的標簽,更激發了人們對馬共的強烈好奇。
馬共的最高領袖,即總書記陳平,在老百姓心目中更是謎一樣的神奇人物。
全世界的媒體都一直在追尋這位行蹤神祕的馬共領袖,以期發掘出轟動的獨家消息。
這位流放國外數十年,也沉默了數十年的風雲人物,1998年在泰國首都曼谷,接受了《星洲日報》的獨家專訪。
為了能從這位世界上任期最久的共產黨總書記身上揭開更多的世紀之謎和歷史懸案,當時的《星洲日報》集團總編輯劉鑑銓率領副總編輯許春、副總編輯蕭依釗、高級專題作者黃永安及專題記者林寶玲,在兩天裡對陳平進行了超過15小時的訪談,連珠砲式的問題,相近於疲勞轟炸,可是當年74歲的陳平,卻從容不迫,有條不紊地回答各種問題,即使在面對一些非常尖銳的問題時,他也能淡定應對。
陳平毫不避諱地分析當年馬共未能取得政權的內在和外在因素。他認為,馬共在日本投降後,原可以像印尼和越南共產黨一樣取得政權,當時“馬共的公開和祕密隊伍總共一萬多人,而印尼和越南宣佈獨立的力量才幾百人。”功虧一簣的原因是:以華人為主的馬共未能爭取到馬來族和印度族民族主義分子的支持,無法建立包括各民族在內的廣泛統一戰線,終致被邊緣化。
少了一千人的力量
英國人在緊急狀態時期集中打擊馬來人民族主義者。陳平揭露:“英國人把跟我們有關係的馬來人抓去了一千人,使到我們在發展馬來游擊隊方面受到很大的阻力,而華裔主要干部一個也沒有被抓到。如果那一千人沒有被抓去,局面將會不同。”
此外,中蘇反目成仇,越南進侵柬埔寨,都使到東南亞形勢不利於馬共奪取政權。
馬共的內在致命傷,是當時的總書記萊特。陳平說:“如果不是萊特長期領導,日本投降後,馬共會宣佈馬來亞獨立,萊特這個內奸對馬來亞的獨立進程造成嚴重的損害。”
陳平指出,萊特是英國、法國和日本的“三重間諜”。英法在30年代中期,派萊特冒充共產國際(第三國際)特派員,潛進馬共中央13年,其中8年當總書記。日本侵佔馬來亞後,萊特被日本人收買為間諜,出賣了大批馬共幹部和抗日群眾。陳平估計至少有100個馬共高級幹部因他密報而被殺。
日本投降後,萊特重投英國懷抱,他不僅向英國提供情報導致許多馬共成員傷亡,還利用總書記的職權改變馬共的策略,牽制馬共奪權的機會。
陳平揭露,1947年,萊特在曼谷的一場由中共海外支部的華僑或泰共的華裔黨員執行的“烏龍逮捕行動”中喪生,這項行動並非由陳平或馬共中央下的命令。
陳平強調:“馬共並不全然失敗,馬共最大的成就是把英國人趕出馬來亞。有人認為英國被迫提前10年,甚至25年讓馬來亞聯合邦獨立。”
而且在日軍侵入馬來半島時,英軍依賴馬共游擊隊牽制日軍,因此陳平在戰後獲英皇授勳,但後來馬共為了反殖民主義展開抗英鬥爭,英國人不但收回勳章,而且還將他列為第一號敵人,懸賞新幣25萬元通緝他。
對於1955年華玲會談的失敗及1989年合艾和平協議的簽訂,陳平堅持:“我們決不投降,我們終於換得體面的和平協議。”
他再三強調:“馬共是在不失尊嚴之下停止戰鬥。”他重申自己於1989年公開講過的話,通過和談達成結束41年武裝鬥爭的協議,是一項“光榮的和解”,基於互諒互讓的精神達成的和解,既“對三方都公平合理”,也將對馬來西亞及泰國邊境地區的繁榮和穩定作出重大的貢獻。
讚美馬哈迪高瞻遠矚
不過,對於合艾和平協議的終於達致,陳平稱讚首相拿督斯里馬哈迪高瞻遠矚,為和談掃除障礙。
為了不讓事情複雜化,陳平非常謹慎地避免評論馬、新兩國現政府或領導人,反而肯定馬來西亞在各方面取得的成就。他也肯定東合的作用:“東合基本上是成功的。東合應成為強而有力的經濟體,團結合作,一致對外。此外,各國都應該發展民主,改善民生,縮小貧富差距。”
陳平生於1924年,本名王文華。16歲時加入馬共,1947年出任總書記至今。回首來時路,他神情淡泊,無怨無悔,仿彿是一個看透世情的老僧。
陳平如今唯一的願望是重返故鄉。馬共停止戰鬥擁抱和平已逾10年,兩鬢白霜的他卻依然望斷家園。少小離家老大不能回,漂泊異鄉情何以堪?
如果命運不是宿命,歷史的選擇,讓陳平及整整一代的共產黨人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採訪陳平的時候,正是英軍頒佈緊急狀態法令,統治馬來亞50週年,也是馬共展開武裝抗英鬥爭50周年,而明年則是合艾三方和平協議10週年。對於這樣的歷史事件及其對現代局勢的影響,新聞工作者如果繼續視若無睹的話,將愧對讀者。《星洲日報》總編輯劉鑑銓這次親自率領由老中青三代記者組成的採訪團專訪陳平,目的是要這幾位由不同時代、不同教育背景出身的新聞工作者從不同的角度去提問和報導,以期為讀者描繪出更全面、更客觀的圖景。
您可能會喜歡
<
>
同類型熱門書藉
-
一代女皇武媚娘...
作者: 李凡生 -
鄭成功傳
作者: 臺灣銀行經濟研... -
金錢·權力·愛...
作者: 喬斯·謝爾登 -
閱讀經典女人 陸...
作者: 劉思慧